近年来,重庆出版发行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加强内容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完善行业管理,出版发行行业呈现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有效履行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目前,重庆市出版发行产业链健全,包括图书、音像电子、报纸、期刊、数字出版、印刷、发行、版权管理。现有图书出版社3家、音像电子出版社6家、报纸46种、期刊138种,共有出版单位6039家,相关从业人员9.3万人,“十三五”期间共出版图书、电子出版物2.89万种,期刊、报纸印量达2.26亿份(册),销售收入73.08亿元,利润9.02亿元。现有出版物发行单位2766家,出版物发行营业收入600亿元,出版物销售总额290亿元,2020年实体书店的数量位居全国第5,重庆新华书店规模连续8年排名全国新华书店行业前十。
主题出版成绩突出。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扣国家发展主题主线,策划出版一系列主题类精品力作,年均出版主题图书80余种,《列宁画传》等4种图书入选国家重点主题出版物目录,《脱贫之道: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密码》入选中宣部对外推广项目,《马克思画传: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版》被中央确定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重点图书,网游《家国梦》将数字创意与国家政策结合,深植家国情怀,荣居“2019年度中国十大最受欢迎原创移动游戏”榜首,《七一客户端》入选国家数字出版主题类精品项目。
品牌建设进步明显。充分利用国家和市级出版资金等引导机制,提升全市重大出版项目出版能力,承担29种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中华大典•农业典》《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等国家级重大出版项目高质完成,《大足石刻全书》《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巴渝文库》等反映重庆特色文化的精品图书陆续出版,186种出版物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等国家级和市级奖项。2020年出版的《脱贫之道: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密码》《解码智能时代》荣登2020年“中国好书”榜。4种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5种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41种期刊入选核心期刊,权威和核心期刊入选率达46.32%,位居全国第一。
创新发展取得实效。积极推动出版单位转型,7家单位荣获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称号。构建“1+3+5”产业发展格局:两江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数字出版产品生产、数字出版支撑服务和数字出版设备制造三大体系,互联网出版、数字教育出版、资源数据库、网络游戏、数字出版内容创意和版权交易五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增3家网络游戏出版单位,打通网络游戏研发、出版、运营全产业链。积极推进出版走出去,向英国、法国、美国等20余个国家输出521种图书版权、200余部网络文学作品版权,4种图书入选国家丝路书香工程和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加强阅读阵地建设,建成43个公共图书馆(一级馆35个,西部第一)、10201个村(社区)文化室(含农家书屋)、1433个图书馆分馆;累计投入1亿余元,建成43个数字图书馆,94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城市书房)。在中宣部指导下,开展“学习强国”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建成数字农家书屋500余个,做法在中央文改办《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简报》刊发,试点被评为2020年重庆市“我最喜欢的10项改革”之一。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开展“百本好书送你读”、川渝两地“阅读之星”市民诵读大赛等活动,每年开展阅读活动8000场次,参与群众1300余万人次。重庆被评为“2020年度十大阅读城市”。大力扶持实体书店,对市内20多家代表性实体书店给予1600余万元的补贴,培育五洲文化集团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民营发行企业。
行业管理持续加强。加强版权管理,先后出台40余项有关版权的政策文件,建立了全国首个“数字版权云端登记平台”,2020年全市共登记普通作品17.1万件,同比增长8.92%,年登记量居全国第六。加大对侵权盗版的打击力度,开展“剑网行动”专项整治,持续关闭违法违规网站370余个,查处侵权盗版案件300余起。积极开展版权知识宣传普及,联动各区县融媒体平台,多形式多角度开展版权宣传月活动。加强内容导向和质量管理,建立事前坚持“选题论证和计划审批”、事中严格“三审检查和书号核发”、事后加强审读的三级管理机制,出版物整体质量明显提高。